首页 > 学英语口语> 高中英语翻译教学探究

高中英语翻译教学探究

acad2018 2022-12-24 16:15:58 学英语口语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高中英语翻译教学探究黄颖菊
摘要:笔者通过对高中英语翻译教学现状的分析,发现了三个问题:高中翻译教学缺乏地道中英文互译;翻译教学缺少对中华文化意识的培养;翻译教学中缺乏对学生思维灵活度的培养。笔者在翻译教学实践中尝试了相应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效果,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翻译教学;学习能力
一、探究背景及意义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是高中英语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课标》里面没有提到关于“翻译教学”的要求,但实际上翻译是融入听说读写各项技能中的,并且是更高层次的要求。翻译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实现《课标》提出的“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关键。在高中英语翻译教学中,语言能力包括地道中英文互译的能力;文化意识包含对中华文化的自豪和认同;思维品质涉及中英文双语切换的灵活度。由此可见在翻译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陈宏薇教授在她的著作中提出:“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而且是反映不同社会特征的文化转换过程。翻译是科学,因为它涉及思维和语言。(陈宏薇,1999)”

二、高中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翻译教学缺乏地道中英文互译
教师没有培养学生“地道中英文互译”的能力,导致学生对于高考翻译手足无措。
高中的翻译教学一般都集中在让学生完成“中译英”练习,很少让学生将“地道英文”翻译成“地道中文”。如在阅读中碰到“give way to pedestrians”只要学生能理解,不产生阅读障碍,那么教师就很容易忽略这样的翻译练习素材。即使教师让学生翻译,学生能说出“让路给行人”,教师也可能到此为止,不会让学生把这个词组翻译成地道中文“礼让行人”。地道中文其实就是生活中最常用的中文,而在“英译中”学生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上的逐字翻译,这样的结果就是下次碰到“中译英”练习出现的“礼让行人”,学生就不知道该如何翻译了。
许多“中译英”练习题目是让学生将“英式中文”翻译成“地道英文”,而不是把“地道中文”翻译成“地道英文”。如“我很抱歉没能尽早回复你的消息”,乍看没什么问题,学生根据中文逐字逐句翻译成“i am sorry that i didn’t answer your message sooner.”首先回复消息不是“answer your message”,可以翻成“get back to you”,然后这样翻译就可以了吗?其实仔细想想“尽早回复消息”是把原来的英语“get back to you sooner”进行了翻译,但是“地道中文”真的是这样吗?平时会这样说话吗?难道不应该是“我很抱歉我这么晚回你消息”?
笔者梳理了近两年的上海英语高考题目后,发现高考的趋势是紧跟《课标》要求的,翻译题目中频繁出现“地道中文”,如“雷打不动、昙花一现、遥不可及、百年老店、八分饱”等等,让学生无从下手。归根结底问题是出在教学中,教师没有培养学生“地道中英文互译”的能力。
(二)翻译教学缺少对中华文化意识的培养
学生没有机会在课堂上用英语准确地讲述中国故事,进行文化输出。
课内课外大部分的阅读理解都是介绍西方文化,造成学生只能关注到英语语言文字本身所承载的西方国家的物质精神文化。比如上海高中新世纪英语教材高一上u4课文“holidays and festivals”介绍了西方两个重要的节日——圣诞节和复活节,学生学习到了有关西方礼节和风俗的词汇,但是很少有机会运用这些词汇来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和风俗。在阅读课文时,学生能大量地接触到介绍“亚马逊”“脸书”“特斯拉”等外国企业的文章,却很少有机会把这些阅读中积累的词汇用于介绍“华为”等著名中国企业。随着世界格局的不断变化和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当代学生需要进一步探究中国文化内涵,了解中华文化的意义,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让世界更了解中国文化。
(三)思维灵活度在翻译教学中的缺失
学生不懂得如何灵活地切换“中英文思维”,他们用中文思维翻译出了“中式英语”,用英语思维翻译出了“英式中文”。
中译英的练习中,学生按照中文逐字逐句地翻译,得出很多中式英语。如:“量体温(take one’s temperature)”翻译成“measure the temperature”;不考虑中英文语序的差异,把“我适应这里的天气(the weather here agrees with me.)”翻译成“i agree with the weather here.”;忽略中英文词性的差异,把“减肥药(diet pills)”翻译成“lose weight pills”;忽略文化内涵的差异,把“节约用水(turn off the tap)”翻译成“save water”,这些归根结底是因为翻译教学缺失了对学生思维灵活度的培养.

三、实践探究
(一)在课堂中切换中英文思维场景,让学生进行地道中英文互译
在英译中练习时,让学生将“地道英文”进行字面翻译即“直译”,再翻译成“地道中文”即“意译”。在学生把字面意思翻译到位的时候,教师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将语境切换成 “中文场景”,学生的答案往往五花八门,互相体会彼此分享的翻译,翻译课堂就会变得很有趣。课下教师需要通过查阅资料来确认学生的翻译是否合理,再及时给出反馈。部分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已经展现出很不错的“地道中文”翻译能力。
如在阅读中遇到user-friendly这样的词汇,有学生直译成“对用户友好的”,此时教师问学生:“如果是你的长辈在夸一个平板电脑好用,他(她)会用什么词呢?”有学生就提出可以翻译成“人性化”,全班学生都表示赞同。笔者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了“地道中文”对应的“地道英文”后,他们就能在中译英练习中自如地翻译出部分类似“人性化”的 “地道中文”。班上的某位学生对此的评价是:“通过这种中英互译的学习过程,我们能够有效避免中式英语,不再用中文的逻辑去讲英语。老师要求我们将英语翻译成我们中国人都能明白的文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中文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才能准确地将这些地道中文翻译成外国人都能明白的英语。我们学习英语的一个重要宗旨就是用外国人能听懂的语言传达中国文化,也就是我们追求的英语学科素养。”
(二)梳理上海市新教材和拓展有关中华文化词汇
利用上海市新教材关注中华文化的课文素材,帮助学生整理讲述中国故事的积极词汇,教师同时还可以帮助他们拓展更多“地道中文”的对应翻译。
如上教版新教材高二第一学期的课文ideal beauty中提到了各种文化对于“美”的认同是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的,这时教师就可以举出唐朝的“杨贵妃”和现代的“杨超越”,引导学生关注与西方文化相对应的中国文化,探究中国文化内涵,了解中华文化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需要翻译一些“地道中文”来介绍现代的审美标准,如:“网红脸”“高级脸”“高鼻梁”“尖下巴”等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相关的阅读,自己寻找这些词汇的翻译。
(三)通过一词多“译”让学生了解中英文语言的差异,进一步了解汉语的文化内涵
中文的词义具有“笼统”的特点,而英语词义一般较具体。如“约会”一词,中文里可以指“恋人间的约会”“与律师或者牙医的约会”,还可以指“普通朋友间的约会”。简简单单的“约会”二字居然有三种含义,与之相对应的英语单词有“date, appointment, plan, hang out”等等。有的学生将“和妹妹的约会”翻译成“a date with my sister”,结果闹出了大笑话。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在翻译此类单词的时候往往忽略了汉语词汇的内涵,此时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和整理,让他们进一步理解汉语的文化内涵,明白只有学好了中文才能准确地进行英语翻译。

(四)通过翻译练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灵活度
开展“中译英”的主题式练习让学生观察中英文差异。学生可以总结出中文的动词词组在英语中可以用形容词表示,但是在翻译的时候需要在前面加上be动词。教师不应就题论题,点到为止,而应进一步让学生归纳总结,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与推断,归纳共同要素,来构建英语思维,他们面对类似的翻译就不会一错再错。笔者为了检验这种教学方法,在所任教的两个平行班里进行了关于“中英文差异的分析与练习”的实验,让a班的学生进行主题式练习,然后归纳总结,而在b班不进行这些教学活动。在接下来的“中译英”小练习中,a班的错误率明显低于b班。
如:形容词词组“be ignorant of”的中文解释为“一无所知”,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be guilty of (有负罪感)”、“be jealous of(嫉妒)”等词组中。
笔者计划将这样的实验流程和规范进一步细化,开展更为科学严谨的实验,以期获得更为科学有效的实验结果和数据,来证明教学效果。
(五)让学生将英文翻译成上海方言,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上海的一所市重点高中,虽然上

海方言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然而在海纳百川的上海会讲上海话的学生越来越少,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整理和归纳上海方言对应的英语翻译,在翻译练习中让学生积累这样的文化知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对中外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和鉴别,形成正确价值判断的操作能力,即文化技能;帮助他们在探究海派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文化情感和态度。
比如,在遇到“have him taken care of”这个词组时,笔者抛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翻译成上海话。学生一开始就懵住了,不知如何回答。有的学生直接翻译成“让人照顾他一下”。笔者给了他们一个情景:一个黑帮老大对手下说了这句话,随后就有个人死了。学生恍然大悟,这不就是“乃伊作特”吗?他们笑了,原来翻译可以这样有趣,原来上海话也有对应的翻译,班级里不会上海话的学生也学会了这句上海话。
比如,在遇到“high-maintenance girl friend”这个词组时,笔者给了一个描述:“hard to satisfy”,让学生试着去理解,然后提示他们这个词经常用来描述上海小姑娘,学生们马上就猜出了是“作”,当然笔者提示他们用这个词来描述所有上海小姑娘肯定是不准确的。
(六)每周布置一篇英文时事新闻阅读和交流
笔者每周选取一篇难度适合本班学生阅读水平的英文时事新闻,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被选中的文章一定要有相关中文报道,这样学生就能把自己翻译出的词汇和相应的“参考答案”进行对比,从而积累词汇,提高翻译能力。比如新闻中常常出现的“两国领导人就互相关心的话题交换了意见”,那么这个互相关心的“话题”是不是“topic”呢?通过 阅读英文时事新闻,学生就会知道“issue”这个词更加适合,因为这个“话题”不是一般的“topic”,而是“important topic”相当于“issue”。
以下是笔者汇总了2020学年上半学期学生对于20个主题的部分交流成果(如表3.6所示):



四、结语
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2

007)提出“文化翻译观”,强调翻译不仅是双语交际,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翻译的目的是突破语言障碍,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异文化的碰撞(邓巨,2007)。翻译教学有助于培养地道中英文互译的能力、对中华文化的自豪和认同及中英文双语切换的思维灵活度。
对于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实践中一一尝试了上述各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翻译教学的效果,促进了学生的能力发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具有“育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宏薇. 汉英翻译基础[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邓巨. 苏珊?巴斯奈特翻译思想述评[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 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translation teaching research in senior high schoolhuang yingju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s, the author finds three problems that hinder the cultivation of these core qualities, and tries the corresponding method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which improves the teaching effect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promotes the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key words: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translation teaching; learning ability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21年第10期)

本文由(猴爸英语)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11316.html

上一篇: 英语不好的考生 或可选考日语

下一篇: 鲤城浮桥62岁退休教师发挥余热 社区内义务免费教英语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标签云
热门浏览
最新发布